职责链模式

职责链模式(Chain of Responsibility):解决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接受者之间的耦合,通过职责链上的多个对象对分解请求流程,实现请求在多个对象之间的传递,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。

概述

  • 解决问题:职责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,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,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,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。
  • 何时使用:在处理消息的时候以过滤很多道
  • 如何解决:拦截的类都实现统一接口
  • 核心代码:Handler 里面聚合它自己,在 HandlerRequest 里判断是否合适,如果没达到条件则向下传递,向谁传递之前 set 进去。
  • 应用实例
    • 如果早高峰能顺利挤上公交车的话,那么估计这一天都会过得很开心。因为公交车上人实在太多了,经常上车后却找不到售票员在哪,所以只好把两块钱硬币往前面递。除非你运气够好,站在你前面的第一个人就是售票员,否则,你的硬币通常要在 N 个人手上传递,才能最终到达售票员的手里。
    • 中学时代的期末考试,如果你平时不太老实,考试时就会被安排在第一个位置。遇到不会答的题目,就把题目编号写在小纸条上往后传递,坐在后面的同学如果也不会答,他就会把这张小纸条继续递给他后面的人。
  • 优点
    • 降低耦合度。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。
    • 简化对象。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。
    • 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。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活着调动它们的次序,允许动态地新增活着删除责任。
    • 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很方便
  • 缺点
    • 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
    • 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,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,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
    • 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,有碍于除错
  • 使用场景
    •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,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
    • 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,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
    • 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

结构

职责链模式包含如下角色:

  • 抽象处理者(Handler):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抽象类。如果需要,可以定义一个方法以设定返回对下家的引用。
  • 具体处理者(ConcreteHandler):具体处理者接到请求后,可以选择将请求处理掉,或者将请求传给下家。由于具体处理者持有对下家的引用,因此,如果需要,具体处理者可以访问下家。